知青首页
知青播报
最新信息
龙江知青
知青史录
知青人物 知青照片
知青故事 知青文苑
知青研究
认识知青 论文发表
学术交流 学术专著
知青文艺
知青书刊 知青歌曲
知青摄影 知青影视
知青互动
知青博客
知青论坛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知青  >  史录  >  知青故事
王青松讲述北大荒后代故事之七:农场职工的后代任爱胜
//zhiqing.dbw.cn

  题:人生不能贪图安逸————

  ——记农场职工的后代任爱胜

  “人生不能贪图安逸”,这是在北京的一家宾馆,刚刚驾车休假回来的任爱胜和他的妻子接受我的采访时说的人生感言。

  任爱胜和他的妻子都是北大荒走出来的年轻人,如今都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穿着一身淡灰色运动服的任爱胜和他的热情爽朗的妻子谈笑风生、坦露直言,让我感到似曾相识,好像是在北京遇到了多年未见的兵团战友。

  我和他们两人说起北大荒的垄沟、北大荒的麦场、北大荒的运粮车。感慨不能贪图安逸的人生就像在那垄沟铲地一样,一眼望不到头,只有向前铲才不能落在后面;就像背着180斤的大麻袋上跳板一样,唯有挺起胸膛向往前走才不能摔下来;就像那一辆辆运粮车,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向前行才不至于掉队。

  任爱胜

  我是通过二龙山农场的当地知青、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报道员刘训贤得知任爱胜的经历的,从交谈中,进一步知道了他获得的成就。

  任爱胜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农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系统工程青年研究会主任、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农业部项目咨询与评审专家、《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杂志编委等职。早在1998年就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跨世纪的带头人。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项目五十余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项,发表农业科技论文七十余篇。曾先后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到美国阿肯色大学、沃尔顿工商管理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系做访问教授。

  “二龙山”农场的职工都为家乡的那片青山秀水哺育了这样一位优秀的后代而感到骄傲!同时,他们也知道任爱胜拥有卓越的今天是拼搏的结果。

  六岁的任爱胜(右)。

  1962年,任爱胜出生在二龙山农场,他的父母原是1960年从山东移民来到北大荒的农民。说起来那还真是段心酸的历史,任爱胜的父亲出生在地主家庭,那个年代那种出身,让父亲在老家实在混不下去了,和媳妇离开了山东,来到了人地两生的北大荒。因为他的父亲上过高小,人又聪明、好钻研,在二龙山农场二营的养鹿连当上了养鹿技术员。

  父亲是自学成才的,后来,被任命为农场畜牧队的队长;再后来,又担任了哈尔滨市特产研究所鹿产品加工厂的厂长。

  农场实行工资制,由于二龙山农场是高寒地带,任爱胜的父亲每月能有四十二元钱的收入。他和多病的母亲拉扯着任爱胜和两个弟弟,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父亲很自信、很满足,他说:“树挪死,人挪活,往前奔吧。”

  刚刚六岁,任爱胜就上小学了。二龙山农场人杰地灵,许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聚集在这里,为祖国边疆的建设奉献力量,任爱胜就成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

  他的老师有的是从1968年大批下乡知青中选拔出来的老高中毕业生,有的是支援边疆建设的大学生,还有的是当年下放劳动的所谓右派分子,可谓是人才济济。

  一九七八年高中毕业,任爱胜(前排左一)和同学合影留念。

  说起知青老师来,任爱胜能够清楚地说出小学、初中、高中的知青老师的名字:双鸭山知识青年郝延军、潘凤云,北京知青魏天瑞和天津知青陈言。那时的“阶级成分论”仍是任爱胜头顶上的一片黑云,有的同学说他是“狗崽子”,怀疑他有“变天账”,而老师们对学习成绩出众的任爱胜格外照顾。养鹿连距场部学校有三里多路,下大雨的时候,任爱胜不能回家吃饭,老师就领着瘦小胆怯的他到学校的食堂去就餐。任爱胜比喻:那样的照顾如火一样的温暖,如大冬天飞也似地跑进屋里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

  任爱胜母亲唯一的照片。

  生活本应该越来越好,可是,由于年仅十岁的任爱胜过早地失去了母爱,人生在他的面前差一点被改变。1972年,他的年仅二十九岁的母亲生了重病,因无钱医治而去世,撒手人寰时撇下了他和他的两个弟弟。

  没有妈的童年是任爱胜心灵上一道痛楚的烙印,养成了他内向的性格,也养成了他凡事忍耐的品质。

  1978年,任爱胜高中毕业了。毕业前夕,农场举行了一次数学竞赛,任爱胜进入了全农场的前十。竞赛成绩单就贴在了场部和商店的大门上,引起了围观人们的赞叹。养鹿连的乡亲们感到脸上有光,看到任爱胜的父亲,都真诚地表示祝贺。

  任爱胜的父亲知道了,却只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当时,任爱胜的家境非常困难:母亲去世,父亲再娶,继母又带过来四个孩子,要养活七个孩子,可想而知父亲身上压着多么沉重的担子!任爱胜是家中老大,父亲想等他高中毕业以后和自己一起分担养家糊口的重担。

  大学时代的任爱胜。

  父亲知道这样做,真是委屈了任爱胜这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可是,他真是难啊!

  就在这时,齐齐哈尔师范大学毕业后支援边疆建设的任爱胜的高中老师刘辅臣和学校的领导家访找到任爱胜的父亲,他们说:“不让爱胜上大学,太可惜了!以后,保不准他会成为国家的一个有用人才的呀!”

  虽然父亲半天也没有说话,可是,他听进去了老师说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这句话,他想通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作者:    来源:东北网  编辑:左远红  

  相关新闻
 
 更多
  龙文化  更多
  医药  更多
  女性  更多
  知青博客  更多
  知青文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