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情,兄弟情,情深意切!
在中秋佳节临近的日子九月十五日,五十五团一营十一连上海、天津、北京的部分战友在北京关静娥大姐家相聚了。四十年来,天南地北的战友各自都在奔波劳碌着,大都不曾谋面。昔日的靓仔现已不再是年轻俊美的少年,清纯秀丽的小姑娘已被称之阿婆。他们现在是风度气质俱佳的丽人和成熟略带苍桑的酷男。有的人在他人的记忆深处变化甚大,以致于双手紧握,对方却叫错了她的姓名;有的人花白稀疏的头发代替了浓厚乌黑的发质;有的人发福富态的身形取代了美丽纤细的身材。如果不是在相约的地方聚首,就是走在人稀清静的街头巷尾,面对面的相逢也许也不得相认。岁月的风霜雪雨年轮,人生的荣辱磨砺际遇已在这些人的容颜上留下了饱经苍桑的痕迹。岁月无情催人老!当热烈激动眼含泪水的相拥相抱之后,当兴奋的沸点沉淀下来之后,当年那活泼调皮的稚嫩面孔和眼前这和言悦色的沉稳容颜重叠了。而四十年前的历历往事就如同开了闸的诺敏河江水,翻腾着巨大的浪花滚滚而来!
••••••
这次聚首,我深深地感受到:岁月无情人有情!战友如兄弟!
我是较早离开连队的人,八年的查哈阳岁月中,在一营十一连工作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在连队里我是一只孤"鹰"。每一地的知青男男女女少说也十几个或二、三十人,可北京人只有二男一女。(我是因营里组建宣传队,从二营十七连抽调而来的)那时我的封建思想极严重,几乎不和男同志说话,看着各地知青男男女女其乐融融的相处相帮。可我却只影单身地行素,当时内心确实有些孤独、寂寞。我羡慕但从不不忌妒他们,看见天上有鸟飞过,就对自己说:"你是一只骄健的雄鹰,广阔的蓝天任你翱翔。"看见马儿奔过就对自己说:"你是天马行空就得独来独往。"毕竟那时只有十六、七岁,没有同城的同学、没有知心的朋友和众多不了解的各地方的人工作生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有诸多的生活习惯不同,还有语言上的不通障碍。孤独、郁闷、寂寞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时就会跳出来干扰正常愉悦的情绪。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我用坚强的性格,高尚的情操来调整思想;用勤奋的读书,刻苦的钻研来占据时间;用学到的知识充填并支撑幼稚的精神世界。离开连队后,因路途远往来不便所以和连队的各地知青就没有什么联系了。分别四十年了,想不到他们都没有忘记我这只孤独的北京"鹰"。前两年上海知青王永凤、马建生夫妇和我取得联系后,在电话中就热情地邀请我去上海"伯祥",话语朴实无华但感人肺腑。天津有位战友出差到北京,在我家长长的胡同里从东往西挨门打听寻找我。这件事让我深受感动。前次上海战友来京也四处找我末果,这次是老班长王淑敏通知我三地知青大聚会的好消息,并告之:天津的战友们希望这次聚会能见到我,让我一定到。我接到电话后激动不已,手足无措了。
聚会中得知几件让我肃然起敬的事:
赵津是连队刚组建时就担任排长的天津知青。高大的个子,儒雅而帅气。有两位天津男知青在遇到灾难事时,都得到了他的无私帮助。一位是天津的孙某,孙某在豆腐房做干豆腐,需要用石头压住铁杠,可是当时工作的人没有看住石头是否压稳了铁杠,铁杠弹起来了打在孙的左眼上,鲜血直流,脸当时就花了,孙疼的就别提了。赵津看到自己战友这种惨痛的状况心痛极了,担心伤及眼球。当时天已黑了,连队人都下班休息了。是赵津跟着小型车送孙到三十里开外的营部医院就诊的。小型车的速度比老牛车是快多了,可这就是连队最快的交通工具了。若在平时,外出能坐上它都是一种幸福。希望它慢慢地开,尽情享受春风拂面和欣赏黑土地广袤无垠的那份惬意。可现在,即使是直升飞机也闲它速度慢!三十多里路段的颤波疼在孙的身上,也疼在赵津的心上。他当时那个急!战友孙的眼睛在不停地流血啊!每耽误一分钟都对战友的身心有极大的损害。此时的赵津心也一直在"滴血"。幸亏去营医院做了处理,消炎到位,保住了眼球。孙当时想:"眼球要是没了,我就不活了!"几十年过去了、我仍然能看到他左眼上、下眼睑有豁口。可见当时的伤有多危险,多严重!
另一位是胡某,胡当时在连队从事电工工作。工作中从高处往下跳敦了脚跟,后来得了风湿,再后来眼睛红膜结状体发了炎,当时团里缺医少药病情严重了,眼压增高,头痛得他直撞墙。打杜冷丁也控制不住。赵津找到在团汽车队开车的熟人并还派马建生护送胡送到汗古尔河的天津626医疗队看病诊治。赵津急胡所急,想胡所想。胡在看病期间得到了上海知青马建生的精心倍护和照料。天津的眼科大夫诊后告知必须动手术,在当地动手术医疗条件有限,手术有一定的危险,手术失败眼睛就会失明。连队见事关重大,找其母亲来接他回天津做的眼科手术。再后来,胡也返津,在劳动部门工作。娶妻得女,过着幸福的生活。
赵津对待战友就如同对待兄弟,无论是天津战友还是上海或是其它地方的战友,做为排长,他都力所能及地关心、爱护、照顾排里的战友们。赵津是个不善言谈不慕虚荣不浮夸的实在厚道人。所以四十年后他排里的战友仍和他保持着兄弟般的情谊和联系。
天津知青胡大亮的女儿倩倩考入了上海外贸学院。孙传英对胡大亮说:"把孩子交给马建生夫妇,你就放心吧!"胡大亮夫妇把孩子送到马建生夫妇那临走时,倩倩对爸妈说:"你们这就走了••••••。"孩子是胆心远离父母的种种不适以及和刚相识的叔叔阿姨的生疏。在以后的日子里马建生夫妇常常在六、日学校放假时接倩倩到家中改善伙食,孩子去的次数多了,就不想给马叔家掭麻烦了。王永风、马建生夫妇就做好了饭菜后开车及时送到学校去。怕热菜变凉,孩子吃了不舒服。倩倩宿舍里的同学一听到说马叔们要来,就全都:"哇!马叔们要来了,又有好东西吃了!"就这样,春去冬来、夏至秋到,年复一年,他们就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致。除了生活上的关心照料,还在思想上和她亲切交流,他俩嬴了倩倩的信任和爱戴,倩倩对马叔王姨的爱比起对自己的亲生父母的爱时有过之。倩倩毕业后决定要留在上海工作、安家。上海已是她第二个故乡了,她舍不得这宜居的上海国际大都市,更舍不得这里马叔叔、王阿姨及父亲年轻时的其他战友们!就连交男朋友这样人生大事,倩倩也是先于父母告诉马叔叔王阿姨请他们为她把关。而马建生夫妇也就认认真真、严肃不苟地当成倩倩的父母般了解审核起来。现在倩倩已结婚快要生产,幸福地过着生活。马建生夫妇依然热情地关心照顾着她们。
上海知青丁汉庭的女孩考入了天津工业学院学习,孩子年纪小远离父母担心忧虑是难免的。,然而,只要有兵团战友在的地方就有亲人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是天津知青赵津、孙传英去接的她。四年来天津知青孙传英每逢周六、周日就尽可能地接孩子到家来改善生活,问寒问暖,关怀倍至。现丁的孩子已圆满完成学业毕业返回上海了。天津叔叔不是亲叔胜似亲叔。几年来对她的悉心照料,定会在她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天津叔叔无私的关爱她会铭记在心,滴水之恩甘当涌泉相报。丁汉庭自然对孙传英感激不尽,这对在连队同患难的战友,现在好似一对亲兄弟。
七九年大部分知青都返城回到各自的家乡和父母兄弟姐妹团聚了,连队里女知青就剩下了天津知青宁桂琴,她仍在豆腐房起早贪黑地做着豆腐。无人无路无后门,"豆腐西施"满腹辛酸,一脸愁绪,无可奈何花落去,人在连队心已飞向父母身边。就在宁桂琴无计可施无路可走之时,是关静娥大姐陪着她去四十多里地的团部医院找大夫开证明继而办理了返津的手续。虽然返津的手续办起来受到了挫折不是太顺利,但曲折之中宁桂琴又遇到了对工作负责任的好人,阴云散尽,阳光普照,宁桂琴终于返津回到父母身边。工作、结婚、生女、现幸福地生活着。美丽的容颜,俊秀的身材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她年轻时活泼的性格,我至今也忘记不了那时候她的轻盈舞姿是多么的优雅美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