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运靠自己去奋争
——记农民的后代杜占臣
一个农民后代的大手笔,给了许多想做事的人以启示,让人们知道只要给这些能吃苦、有梦想的农民一个发展的平台,农村的孩子不差啥!相反,在农村曾经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养成的勤劳、坚强、忍耐、不依赖别人等品质和摆脱贫穷的意志力,使他们更能够付出超乎常人的辛苦,他们也就更能够获得成功。
杜占臣是1968年生人。尚处中年的他是个企业家,担任华夏天元国际贸易公司和黑龙江聚富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
回忆起过去,杜占臣深有感慨。他说:“对我这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母亲,是她身上的品质鼓励我迈上一步步人生的台阶,也是她的人生告诉我,人不能认命而要和命运去奋争。”
杜占臣出生在黑龙江省绥化县东军镇隆太乡一个农民的家庭。父母含辛茹苦地生养了四个儿女,杜占臣是最小的,上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那时,杜占臣的父亲在绥化津和水库开车,每月工资四十八元五角,虽说算得上是开得不少了,可是由于孩子多,花钱的地方多,所以,日子过得十分紧巴。
杜占臣在他的办公室。
说起来,他们家的日子过得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父亲的负担重。十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和比他大两岁的母亲结婚了,为什么那么小就成亲呢?说来也真是让人伤心。
原来,杜占臣未谋面的奶奶因病去世时撇下了五个孩子没人照顾,除了已经十五岁的父亲,还有刚刚一岁的老叔、三岁的老姑、七岁的二姑和十一岁的大姑,杜占臣的爷爷身体多病,照顾不了这五个孩子。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善良的母亲毫不犹豫地嫁给了父亲,帮着父亲挑起了全家人的生活重担。
刚过门时,老叔还没有断奶,饿得哇哇直哭,情急之中母亲把苞米面掺上一点白面,做成面糊糊喂给老叔,就这样把老叔喂大。母亲怀孕后也不少干一点活,每天抱着、背着、扯着杜占臣的老叔、老姑和二姑,下地、做饭、喂猪,吃尽了辛苦。生小占臣的姐姐时,又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一心为着家人的母亲在孕期里都不舍得吃粮食,感动和鼓励着全家人走出饥饿的威胁。
为了生活得宽裕点,1958年,杜占臣的母亲又去学会了裁缝手艺,在家里蹬上了缝纫机,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做衣服,挣点钱来贴补家用。
五十年代,村子里还没有电灯,白天忙乎了一天的母亲只好晚上点着小油灯做缝纫活儿。那老式的缝纫机一颤动,油灯就容易掉落在地上。小占臣就和他的两姐一哥轮流地端着小油灯站在缝纫机旁,给母亲照亮。
母亲点灯熬油地做一条裤子挣六角钱,做一件上衣挣八角钱,有的乡亲生活困难,母亲就给人家白做不要钱。
每到秋收时,天天早上三四点钟,母亲还领着他们四个孩子去捡豆子、捡麦粒、拾谷穗,捡到早上七点多上学之前,每人都能捡上“一小扛”。放学以后,母亲又领着他们四个孩子去溜土豆,溜到天都黑下来的时候才回家。母亲精心伺弄的菜园子里的蔬菜长得油汪汪的,吃不了的菜,母亲就领着小占臣和他的哥哥到东军镇车站附近的小集市上去卖。小占臣记得:一斤茄子五分钱,一口袋茄子卖了一元八角钱,够交他们家四个孩子一个月的学杂费了。
母亲的勤俭持家像烙印一样刻在小占臣的心上。他八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在场院晒稗子草、学会了喂鹅喂鸭。上学后,小占臣最盼着每年学校开的运动会了,到那一天,妈妈能给几个孩子烙上几张白面发面饼,有时,赶上家里的鸡下了不能孵小鸡的“石蛋”,还煮了给他们带上。杜占臣特别馋运动会上卖的汽水,虽然只有三分钱一瓶,也不向母亲要钱买。
在母亲的操持下,家里不缺粮食吃了。生产队每年每人分给三百斤口粮,加上母亲领着他们捡的,粮食堆得有几小囤。可是,他们家年年吃陈粮吃不着新粮,父亲和母亲被三年困难时期险些被饿死的日子吓怕了,总是担心不知什么时候遇上自然灾害又要“过俭年”而不舍得吃,一年又一年,攒下的新粮又成了陈粮。
在父母看来,日子就得这样过,有粮吃、能吃饱肚子就应该知足了。
虽然这样省,但是碰到亲戚、邻居家粮食不够吃了,拎着布口袋到他们家里来借粮时,妈妈总是很慷慨地给他们装,并善解人意地说;“什么借啊,拿去吃吧。”每到这时,小占臣都看见父母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杜占臣没事的时候,就愿意坐在家门口遥望远处,想着心事。他想,父母一辈子的路就是靠着勤劳走过来的。勤劳使他们熬过了那么多的苦日子,勤劳让子女养成了为人的品德,勤劳是他们家的传家宝啊。可是,他又想,为什么勤劳了一辈子、劳苦了一辈子的父母却只能拼个饿不着,而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呢?人生是什么呢?人生不能只是为了吃饱肚子吧,人生还应该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和目标,这个世界上有着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一个人应该有更多的追求。
杜占臣有这样的志向,是受了知青的影响。在他五岁的时候,隆太乡来了二百多个各地的知青,他们扛着行李来这里务农,给闭塞的村子带来了蓬勃的朝气,给孩子们带来了外面的世界。刚开始,知青都在农民家里住,小占臣家的西屋里住了十几个知青。
知青们白天高高兴兴地去干活,晚上回来吃了饭,有的捧着一本书如饥似渴地看,有的记日记、写黑板报,有的排练文艺节目,个个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文艺节目排练好了,知青们就在村子里演出。没有舞台,他们把四挂马车并排在一起当舞台。
杜占臣的小学班主任是一名女知青,孩子们都尊敬地称她为“尚老师”。每天,尚老师都精精神神的,穿着黄军装,戴着黄军帽,普通话说得又标准又好听,语文、数学、地理、历史、体育、音乐都是她一个老师教,让小占臣佩服极了。
能歌善舞、见多识广的知青,把追求美好生活的种子埋在了杜占臣的心里。
杜占臣(后排左二)和他的初中同学。
十五岁的时候,杜占臣初中毕业了。他们村许多人家的孩子都是上到初中就回乡劳动了,包括杜占臣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杜占臣当然也没有例外。
刚刚回乡劳动的他去铲地。那一垄地啊,有几里地长,一眼望不到边。接连铲了十几天,杜占臣不想就这样干下去了。
他和母亲说:“从东头铲到西头,两天都铲不到头,我在这垄沟里能够学到啥啊!”
父亲说:“咱农民祖祖辈辈不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吗?咱农民不就是靠勤劳种地吃饭嘛!”
杜占臣说:“憋在我心头的话我得说出来了。我知道没有勤劳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我也知道人能吃苦才能干事,但是没有创新,吃再多的苦,也改变不了我的命运啊!你们辛苦了一辈子,不也就勉强够个吃喝嘛。我这一生不能像你们这样容易满足,时代变了,我要琢磨着走致富之路!”
杜占臣知道走致富之路就要像知青那样有知识,就要有真本事,就不能止步于自己的初中学历。他去县城书店买了高中课本,下决心抓紧时间自学。白天干农活时,他带着书本抽空看,收工吃完晚饭后,他就一头埋进书本。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学完了所有的高中课程。
十七岁时,杜占臣听到中国农业大学函授学院招生的消息,高兴极了!上大学是他的梦想啊,他坚决要去报名!村里的许多人都认为上大学和农村的实际生活离得太远,学完了也不还是个农民嘛,没啥用。
杜占臣可不这样想,他认为,要往自己的头脑中装更多的知识,要为自己做储备,上大学是一条最好的途径。
经过两年的努力,杜占臣获得了大学毕业证书。
他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家乡面貌,也改变自家的生活现状。心中的想往让他画出了一张村子发展的规划图:在洼地种上水稻、在岗地种上大豆,在高岗地盖上大棚,把水塘改建成养鱼池。
可是,这一腔心血勾画的蓝图并没有得到重视和采用,有的人认为这只是个年轻娃娃的胡思乱想而已。
杜占臣决心自己去闯,去致富!
第一次登长城的杜占臣在遐想未来。
在天安门前留念。
他开了家“占臣粥铺”,是村子里第一家“大众小吃”。他利用村子里的资源种木耳,修养鱼池;看到乡亲们买点日用品太费劲,就又开了家食杂店。
每天大清早,他骑着自行车往返六十多里地去绥化县城上货,下午才能赶回来。那年头,没有什么新鲜水果吃,村里小孩都爱吃水果罐头,批发的罐头虽然便宜,有的农民家里还是吃不起。这让杜占臣萌发了生产罐头的想法。
说干就干,他去尚志县的食品学校学习了做罐头的方法。生产罐头最要紧的是要有罐头盖,杜占臣跑到哈尔滨松花江罐头厂去买。可是,统购统销的时候,罐头盖都供给国营单位,根本不卖给个人。杜占臣知道厂长说了算,就在门口等厂长,一连几天,终于堵着厂长了,他和厂长说了自己的情况和决心,请求厂长卖给他罐头盖。那位厂长看他这么执著,对生产罐头的程序也了解得很清楚,就同意卖给了他一箱共一千八百个罐头盖。
杜占臣在村子里开了家罐头厂,原材料就地取材,生产花生米、太平果、海棠果罐头。罐头生产出来了,和从城里上的货没啥两样,但比城里要便宜得多,村里的人都啧啧称赞,乡长、乡党委书记也都来参观,鼓励杜占臣扩大规模好好干。
这时,杜占臣的心已经飞得更远了。城乡发展的巨大差别、改革开放展现的机遇、大工业生产的魄力和气概深深地震撼着他。他想,在农村种地,地少人多,每个人只能分到两亩地,不够种也卖不了多少钱,不受穷才怪呢。而“小粥铺”、“小食杂店”、“小罐头厂”也远远装不下他的“野心”。
1988年,杜占臣决定投奔已经招工到伊春的姑姑,十八岁的他先是在伊春林产四厂细木车间当上了一名木工,四年以后,即他二十二岁的时候,又参加了伊春鞋帽厂的招工考试,由于他的文化底子好,考取了全厂第八名。厂里分配他当了一段时间的保管员,又让他当采购员。
采购员的工作走南闯北,尤其是去改革开放政策落实得好的城市:广州、温州、汕头、东莞,看到那里先富起来的个体企业凭借同世界接轨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敢想敢作敢为,事业发展了,钱包鼓起了,三层的小别墅住上了,让决心改变贫穷命运的杜占臣开阔了眼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