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行,轶博不仅又认了一对父母,多了一份牵挂,还收获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
在轶博到上海之前,郭桂云托她给大学毕业,正在上海青新电子有限公司工作的儿子夏阳捎点哈尔滨的红肠。就这样,轶博和夏阳在大上海相遇了。
刚见面时,轶博并没有想到自己能和夏阳走到一起。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这个纯洁而善良的姑娘认为,找对象应该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爸爸妈妈就是在北大荒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建立了深刻的了解,才有了一辈子的幸福和牢固的婚姻。她还觉得,看重对象的本人,也要看重对象的家庭,和谐恩爱的家庭环境是孩子良好品质的成长基础。所以,当许多热心的人要给她介绍对象的时候,轶博都婉言谢绝了,她要用自己的眼睛找到自己心仪的人。
上大学时,有个英语老师给轶博介绍对象,男方是他的哥哥。英语老师说,他的哥哥在澳洲定居,是个博士生,希望在国内找一个贤淑的知识女性,他认为轶博正合适。可是,轶博没有同意。
闺中密友说:“有的人打着灯笼找出国的门,可你却错失了这样好的机会。”
轶博摇摇头,有着择偶标准的她认为:“了解”这一准则不能改变。
上海之行,让轶博了解了夏阳。为了在春节前赶回哈尔滨的她,托买火车票的人就是夏阳。当时正值客运高峰,火车票太难买了,可谓一票难求。夏阳凌晨不到两点就去排队,排了五六个小时,才买到了一张卧铺票、一张硬座票。他把卧铺票让给了轶博,自己坐硬座。轶博心里觉得过意不去,而夏阳说:“这有什么啊,我是个大小伙子,身体壮着呢,别说38个小时,就是83个小时,也无所谓。”
一路上,他们交谈了许多,两个人似曾早已相识,在许多问题上有着一致的理解。忆起他和她的幼年都是在兵团三师医院长大,轶博心里不由地想:这是不是北大荒那片神奇土地的灵气啊,让他们在茫茫人海中相知相遇,一种幸运的感觉舒展在她的心中。
当夏阳知道了龙龙之死,知道了轶博认龙龙的父母为爸妈,这份真诚的牵挂感动了他,让他看到了轶博那颗美丽的心灵。“做人要富有爱心”,这是父母的教诲,面前的这个女孩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爱心而让他怦然心动。
他说:“轶博,放心吧,我还要留在上海一段时间,让我们一块儿来孝敬龙龙的父母吧。我们都是在北大荒出生的孩子,龙龙不在了,我们就是于叔叔和孔阿姨的儿女。”
在这份亲情的真诚付出中,轶博和夏阳的心就这样走到了一起。轶博说:“北大荒人的情感让我们的心相通,心相印,让我们都是第一次谈恋爱,一期一会,伸出的手就握在了一起。”
樊轶博(右四)和夏阳(右三)结婚了,左边两位是父母樊玉敏、周文清;右边两位是公婆夏连富、郭桂云。
留在上海的夏阳只要有时间就去看望于培坚夫妇,于培坚夫妇也经常到夏阳的住处,送去亲手烧制的饭菜。到了母亲节、父亲节,不管多忙,夏阳都想着去陪陪老人。去之前,他还制造点浪漫:当一束鲜花通过快递送到了于培坚和孔令峰的手中时,老两口的脸上不由露出喜气的笑容。
从上海回来以后,轶博应聘到哈尔滨职工技术学院,但她只在那里工作了三个月就离开了。听说黑龙江省信息港要录用十四个网络策划人员,而这正是自己的专业,就毅然报了名。在二百多名应聘者中,轶博被录取了。
开怀大笑的于培坚和樊轶博的儿子豆丁。
孔令峰和豆丁。
她信守着当年的承诺,把于培坚夫妇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每个母亲节、父亲节,轶博都要挑选三份礼物,一份送给哈尔滨的爸妈,一份送给公婆,一份寄给上海的爸妈。她知道,虽然上海的爸妈物质上什么也不缺,但他们需要这份千里之外的情意,在节日这一天收到女儿为他们献上的祝福,一定会让他们开心的。
是啊,每当轶博的上海爸妈收到邮包时,都非常地快乐。院子里的保安问:“你们怎么总有从哈尔滨寄来的邮包呢?是谁给你们寄来的?”于培坚夫妇就会自豪地说:“是我们的姑娘和姑爷寄来的。”
为了经常和于培坚夫妇唠嗑,使两位老人少些寂寞,轶博鼓励他们上网。而每天再忙,也要到网上去问候。她用爱心织补着上海爸妈心灵上的创伤,希冀他们走出悲伤。可喜的是,上海妈妈又恢复了她在北大荒时的幽默,她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老丸子”。下面是轶博和上海妈妈的一段对话:
老丸子18:35:21
姑娘好!豆丁(轶博儿子的小名)的相片在网上看到了,又长大了。哈市冷了吧?注意保暖。上海近日温度尚可,标准的秋天。国庆节期间,我们回了趟老家。汇报完毕。
豆豆20:37:42
爸爸妈妈好!很想念你们,哈尔滨虽然冷,但屋子里很暖和,温度有二十多度,要是冬天上海冷的话,你们二老随时回哈尔滨的家吧。哈尔滨的全家人都好。汇报完毕。”
话语不多,但情深意长。每一天,融融的爱心就在这平常而又真诚的问候中流淌出一股股清泉,让轶博和她的上海爸妈感受着真挚的牵挂。
二○○六年,于培坚(二排中)、孔令峰(三排右七)来哈时战友留念。
2009年秋天,于培坚夫妇第二次回三师医院故地重游。9月6日途径哈市,轶博、夏阳去火车站把二老接到他们的家里。父母和公婆早已在家中等候,老战友喜重逢。
那一天,轶博亲自下厨,给三对父母做了一顿丰盛的饭菜。三位爸爸开怀畅饮,从中午喝到了晚上。虽然不会喝酒,又都到了花甲之年,但竟然喝了一瓶茅台酒。
席间,他们谈战友之情,谈年轻时付出一腔心血的北大荒,谈后代令人欣慰的成长,于培坚眼泪纵横地拉着樊玉敏的手说:“感谢你们培养了一位有爱心的好姑娘,让我们这些年的心情好了许多。当我们思念儿子的时候,就想起了轶博和夏阳,我们要好好地活着,不能辜负了他们小两口对我们老两口的一片心。”
听着饱经风霜的上海爸爸这样说,轶博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此时此刻,她更加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她和丈夫也举起了杯,他们说:“六位爸爸妈妈,我们是知青的儿女,我们要继承知青的精神,要让北大荒培育的爱永远温暖我们的家,要让这爱代代相传。”
如今的轶博已经是一个六岁孩子的妈妈,拿她的话说是“知青二代”又孕育出“知青三代”。她常常对儿子这样说:“你有一个爷爷、一个奶奶,有两个姥爷、两个姥姥,一对姥爷姥姥在哈尔滨,一对姥爷姥姥在上海。长大了你们可一定要孝敬他们。”
樊轶博(前左)、夏阳(前中)陪同上海爸妈于培坚(后排右三)、孔令峰(后排左二)在亚布力滑雪场。
这质朴的爱,是一首知青战友友情之歌,又是善良的知青后代樊轶博的真诚付出之歌。让我看到,爱情始于它,亲情始于它,友谊始于它,幸福始于它。这质朴的爱,像那丰收的庄稼一样沉甸甸,像知青在四十多年前种下的树苗如今长成参天大树一样挺拔俊美。北大荒的黑土地啊,你是北大荒人质朴情感的发源地,这情感,虽然没有碑铭石刻,但却胜过碑铭石刻,因为它在几代北大荒人的心中生生不息!
既是战友,又是亲家的他们感慨岁月的馈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