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首页
知青播报
最新信息
龙江知青
知青史录
知青人物 知青照片
知青故事 知青文苑
知青研究
认识知青 论文发表
学术交流 学术专著
知青文艺
知青书刊 知青歌曲
知青摄影 知青影视
知青互动
知青博客
知青论坛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知青  >  史录  >  知青故事
贾宏图讲述知青故事31:诗人的非诗意生活
//zhiqing.dbw.cn 2012年11月13日 09:43:34

    1964年暑假的一次报告会,点燃了北京景山学校一个17岁少年的心,报告人是来自北大荒852农场的一个转业军人,他讲到了那片土地的壮美,也讲到了那片亘古荒原在呼唤着英雄的开拓者。此刻这个少年想起的父亲郭小川去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诗《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

  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新;

  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郭小林记得这是父亲1962年底到1963年初采访北大荒时写的,那里有他359旅的许多老战友,他是奉老旅长王震的命令,来看望他们的。小林也想到了1963年10月27日父亲在新疆写给他的信:

  “亲爱的小林,我现在塔里木河北岸的阿克苏城,刚刚从塔里木回来。在那里,我们看到很多上海青年,他们大都十六七岁,从上海远道来此,就热情参加了祖国边疆的农业建设,很令人感动。我希望你也能像他们那样……”

  就是在这次对新疆建设兵团的访问中,郭小川和贺敬之、袁鹰一起完成了记录片《军垦战歌》的创作。这部极富艺术性的电影最先感动了作者的儿子郭小林,他也登上去北大荒的列车,尽管他已被景山中学的高中部录取,作为在校的中学生的他并不是动员下乡的对象。

  那一天,胸前戴着大红花的郭小林在东城区中学生的热烈的锣鼓声中登上了火车,正在参加《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创作的郭小川和夫人、《光明日报》的编辑杜惠赶到火车站为儿子送行,可是没等他们挤进站台,火车已经开了。本来小川是要想和儿子好好谈一谈的,他知道儿子也想写诗,他想告诉小林:毛主席说,学校是不能培养文学家的!

  小林是“满怀热望满怀理想,昂首阔步到边疆”的。那北去的列车日夜兼程,窗外的呼啸而过的山林,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让他心潮澎湃。到了密山他们换乘了闷罐车,那车厢里的木头椅子、铁皮炉子和悬挂的马灯,使他想到了奔赴前线的战车,不禁又是一阵激动。然而到了他朝思夜想的852农场,到了他渴望的战斗岗位良种队,他看到的是低矮的土房、臭哄哄的畜舍和望不到的边的黑土地。

  欢迎新战友的热情和对大诗人儿子的偏爱,像秋风一样很快就过去了。接着就是北大荒漫长的冬天和那连续不断的暴风雪,刮的天昏地暗,刮得小林的心中怎么也涌不起诗的灵感。他跟着农工到地里收苞米,沿着两里地长的垅沟,把苞米一穗穗掰下来,再装进筐里背到地头,他的肩膀都压肿了。那时他只有1·64米高,体重还不到100斤。北大荒不相信眼泪,小林咬牙挺着。他又到了水利工地,抡起大镐,地下只刨出一个白点,虎口震裂了,血滴在雪地上,如红色的花。他又参加了积肥的劳动,真还写了诗《积肥谣》:“健牛拉车肥堆堆,银装素裹肥点缀。”他把诗寄给父亲,可他并不欣赏,让他好好劳动,更深刻地体验生活。“一定要树立彻底为革命而写作的动机和态度。”小林没有把父亲的指示当回事,他还是把自己写的一组小诗《催春潮》寄给了当时的《东北农垦报》,很快被动采用了。当时艾青、聂绀弩等大诗人也羁押在北大荒,但他们是不能发表作品的,这就成全了郭小林这样的业余诗人。

  自己写在纸片的几句小诗被印成铅字而广泛流传,这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剌激,小林一发而不可收。一年以后他所在的852农场收到了调郭小林到农垦报工作的调令,然而被他所工作的良种队给回绝了,他们的意见是:郭小林的小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改造好,不适合到报社工作。结果他们推荐了比他早来一年的另一位北京知青。现在看来,真的太可笑了,一个17岁的孩子,世界观还没成熟,却被打上小资产阶级的印迹!那时小林的“群众关系”不太好,他很孤僻,也很内向,不善于和别人相处。有人和他开玩笑:“你爸叫小川,你叫小林,这不差辈了吗!”他立刻和人家急眼。后来谁也不待见他。他平时话不多,可一开会给领导提意见,他总是振振有词,不免些偏激。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也卷到了北大荒,充满革命理想的郭小林理所当然地冲锋在前,虽然并无什么过激行动,可还是成了队里的“炮轰派”,还被关了起来。

  本来他是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852农场的老场长黄振荣是郭小川在359旅的战友,小林的母亲杜惠曾给他写过信,让他关照小林。可小林从来没有找过他,可后来想找时,他已被打成叛徒迫害致死了。以后因为诗人郭小川也被打倒,“黑帮”子女的郭小林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大批知青来到兵团的1968年,郭小林的处境终于有了转变,他被放了出来,成了光荣的兵团战士。边疆爱他了,他也更爱边疆了,于是就有了他的那首《兵团战士爱边疆》,1969年发表在兵团战士报上。1970年小林被借调到兵团战士报帮忙编诗集,他成了我的同事。小林给我印象良好,他很有才华,对同志热情,人也特别的单纯。他虽然性格怪异,但还是成了我的好朋友――敬其父更爱其子。经过一段实习,报社准备调他当诗歌编辑,但因为他还是工人身份,只能先调到报社印刷厂当校对。小林可能难以容忍比他晚下乡四年的我们是干部,而他还是工人。(因为我们都曾当过排以上的干部,而他始终是个战士。)也许为了尊严,小林又背着小书包回852了,当时我们都很挽惜。在这前后他还曾被借调到师部的计划科和省出版社帮忙过,可不知为什么又回到他所在的老连队了。那个时代不包容个性,而天才都是有个性的。那只能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了。

  每一次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失去后,小林都会遭遇更多的磨难。领导可能觉得他不安心边疆,更需要艰苦的锻炼。回来后他曾被派到山里伐木,有两次差一点被砸死;他又被安排去打石头,他抱起重有百斤锋利如刀的石块装车,衣服被割烂了,手被磨起老茧;他又在三九天冒着风雪去放牛,棉袄被风吹透,他像寒鸟一样发抖。那时小林特别地坚强,他要让人们看一看我是怎样扎根边疆的!白天劳累之后的晚上,他总是躲在猪舍里点着油灯写诗,那时他的心情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外面越来越大的诗名,并没使他的境遇有一个好的转变。名气大更遭人妒嫉,有的人以欺负名人为快感。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不断接到在天津的团泊洼干校劳动的父亲的来信。母亲也去了干校,妹妹岭梅和晓惠也下乡到内蒙建设兵团了。诗人一家天各一方,他们用书信温暖着亲人,企盼着早日熬过严冬。

  1971年那个阴冷的春天,郭小林在酝酿着一部长诗,它源于一段美好的回忆。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在中宣部工作的郭小川和家人都住在风光滟漪的中南海,少年的小林经常能见到毛主席,那时的阳光真温暖。有一次他和秦川(曾任《人民日报》总编)的儿子在游泳馆玩时,看到毛主席正在池边休息,便于走到他的身边问好。毛主席乐呵呵地问他俩的名字和学习情况,小林说:“我学习不太好。”秦川儿子说:“他学习挺好,还得了二等奖。”毛主席说:“你比我学习好!我读书时可从来没得过奖。”他们都和毛主席一起笑起来。小林还记得有一次,毛主席背着手在中南海边散步,他跑上前去,把一只苹果放在毛主席手里,然后掉头就跑了,毛主席喊他,他却不好意思回头。小林就从中南海的这几件小事写起,表达从一个孩子对长辈的小爱到一个战士的对一个领袖的大爱。那是一首600多行的长诗,在知青中流传,那真挚的情感动得许多人落泪。在父亲的指导下,他把这首诗修改了许多遍。在“七一”党的第50个生日前,他誊写了两件份,做为献给党的贺礼,一份寄给了中央办公厅敬转毛主席,另一份寄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他望眼欲穿地等待,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已经到了下雪的日子,结果泥牛入海无消息。

  春天离小林还很遥远。也许一个小知青的诗不可能打动官方,在那浩繁的贺词中它肯定是微不足道的;也许他借了郭小川的“光”。当年江青和郭小川都在中宣部当副处长,文革中她说过,当时郭小川对批《武训传》不积极,批《清宫秘史》不热心,早就是个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个被打入另册的诗人的儿子,怎么可能发表歌颂领袖的长诗!

  心灰意冷的郭小林在爱情中寻找藉慰。他爱上了一个北京女知青,而她并不珍惜这个才情丰润的诗人,而选择了别人。伤了心的小林认为城市女知青都水性扬花,他要找一个本地姑娘作自己的终身伴侣,同时也想显示自己扎根边疆的决心。他爱上了百里挑一的养猪姑娘杨桂香,这个山东移民的后代如“小芳”一样的“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长又长”,她还很贤慧善良,可她对小林并没有什么感觉。小林给她写诗,她说读不懂;小林到猪舍给他拉手风琴,她对他说你别费心了,我年纪小,不考虑个人问题。但是诗人赤烈的爱情能让冰雪融化。经过两年多的穷追不舍,小杨终于给小林传来一张小纸条:“你父亲的问题解决没有?”在那个时代,哪个姑娘也不敢嫁给一个家庭有问题的男人,那会影响后代的。他马上告诉小杨父亲已被“解放”,很快要安排工作。这时小杨接受了他,他们开始谈婚论嫁了。但是郭小川一家并不赞成他们的结合,他们都知道农村生活的艰辛,而小林没有能力支撑一个家庭,更不能给妻儿幸福。父母和妹妹都来信,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时老作家冯牧的一封来信更考验着小林的爱情。冯牧是小川的老战友,无儿女的他特别喜欢小林,在小林下乡时他把保存多年的战利品的军用小刀和当年自己的旧军装赠给了他。他知道小林在兵团的处境后,便给他的老部队昆明军区的领导写信,推荐小林去搞文学创作,经过一年的运作,部队终于同意了。他高兴地通知小林快办手续。可是小林拒绝了前辈的好意,他回信说,我就要和杨桂香结婚了,她是个好姑娘,我不能离她而去。我们可爱的诗人又一次和机遇失之交臂,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位出色的军旅诗人的。

作者:    来源:东北网  编辑:左远红  

  相关新闻
 
 更多
  龙文化  更多
  医药  更多
  女性  更多
  知青博客  更多
  知青文苑  更多